社区故事
院民社交活动
在群山环绕、景色怡人的希望之谷,1969年以前遭强制隔离的麻疯病人都能在没有歧视的环境中自在地生活。虽然他们的世界比别人小,但至少,在这个占地562英亩的院区,他们是自由的。
这篇文章会告诉你他们的社交生活。
会馆及俱乐部
在自成一个世界的双溪毛糯麻疯病院,院民享有极大的结社自由。院方鼓励院民成立各类团体和举行各种活动,在希望之谷展开充实及活跃的新生活。在全盛时期,这个聚集了2440人的社区共有十多个社团组织。
希望之谷是个多元种族、多元宗教共存的社区,病患成立的组织有非种族性组织、种族性组织、宗乡组织和宗教团体。不分种族公开会员籍的组织有五福堂(Ng Fook Tong)、改良会(Rehabilitation Club)、格林俱乐部(Green Club)和东安慈善社(Tong On Association)等。
希望之谷之管理
在希望之谷,他们是病人,也是行政人员、教师、医护人员、警察、厨师、消防员、洗衣工、邮差、割草工人、收垃圾工人、木匠、电线修理员、司机等。在这个群山环绕、绿草如茵的世外桃源,他们过着近乎与世无争、自供自足的生活。这个病人乌托邦的形成,始于英国医生特拉维斯的一个想象。
医药治疗与研究
拥有66年历史的双溪毛糯麻疯病研究中心是在1950年英治时期成立,直至1976年仍由英国医药研究理事会(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)委派的医生主持。自1976年至1985年担任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副总监林宽裕表示,由于英国医药研究理事会(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)在麻疯病院设立了研究室,利用该院的临床设备进行研究,并发表了许多掷地有声的论文,令该院举世闻名。
双溪毛糯麻疯病院之普世价值
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算是一部进化史,那么如何对待传染病人,就是人类文明的其中一项指标。保存双溪毛糯麻疯病院的意义在于留住人类进化的痕迹,让后人感受人性的光辉,并紧记在希望之谷开创之前麻疯病人遭到非人道对待的黑暗历史。
后代寻根
英殖民地政府自30年代开始就实施儿童保护政策,病人在院内生孩子之后,就须把孩子留在院内的“婴儿之家”(Baby Home)六个月,每个月只获准看望孩子一次,每次只限一小时。在这六个月内,父母须联络亲属把孩子抱走,否则就得另行安排孩子的去处。因此很多麻疯病人的孩子都被人领养或在孤儿院或修道院长大。
我们也记载了不少后代回来寻根的故事。
未来发展
希望之谷是个绿意盎然、具有田园风貌的院区,自从2007年拆迁事件发生后,无数人发现他的美,进而走进这个地方,用文字、图画、照片和影像留存她的故事。近年,《回家》作者陈彦妮策动义卖会、组织导览团等活动,带公众走进这个独特而充满历史感的社区,进而关怀她、了解她,令原本人数渐少的院区展现非凡的活力。
未来,希望之谷将呈现怎样的新景象?2010年开始掌管全国麻疯病控制中心(PKKN)的拉蒂亚(Dr Radhiah Mustafar)早前提出创建开放式博物馆的想法,并积极实现这个愿景。院方计划开设6间展馆,目前已完成5间。